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粮食价格控制现状研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古代粮食价格控制现状研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代一旦粮食卖多少钱?
以清朝为例:
一石为一百升,一升大米重约一斤八两,一石即为一百八十斤。康熙后期,据曹寅于康熙四十七年三月初一日所奏折:“江宁上白米价一两二、三钱” 清高宗乾隆三年(1738) 米(石)2.6-2.75两 清仁宗嘉庆时 米(石)丰年2两,歉年3两。
“上白米”价格稍贵,而一般的米价格要低得多。据清人笔记《履园丛话》记载,在康熙末年,每升米7文钱,每石米700文或银7钱;乾隆中期为每升米十四文钱,折每石1400文或银1两4钱。
古代一担粮多少银子?
首先是“一石(dàn)粮”而不是“一担粮”。
在重量单位中,一石是120斤。众所周知,重量单位在不同时期的定量有差异,比如唐代一斤大约等于现在的5***克,一石约是现在的71公斤。
另外不同时期的银子(货币)的购买力也是不同的,不同的粮物价格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不能简单说一石粮多少银子。
这个要看在什么朝代,购买什么粮。
唐代,一两银子=1000文钱,即1000枚铜币。
据史料记载,在贞观三、四年(629年、630年)时,米价是每石三四十文钱。但是由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到贞观十五年(641年)时,米价每石只要二十文钱。由此可见当时的社会生产恢复到了一个怎样的程度。
古代节约粮食的灭国故事?
在古代,有一则关于节约粮食的灭国故事是《大禹治水》。大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伟大治水英雄,他治理洪水的同时也提倡节约粮食。
据传,当时中国大地频繁发生洪涝灾害,粮食严重短缺。大禹意识到粮食***的重要性,因此他提出了一系列的节约措施。他号召人民不浪费粮食,避免过度消费。他还制定了明确的粮食分配制度,严格限制公共场合的食用量,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基本的粮食供应。
大禹还***取了一项重要的措施,即修建了众多的水利工程,包括堤坝、渠道和水库,用于灌溉农田和储存水源。这些工程的建设不仅改善了灾区的农田情况,增加了粮食产量,也使灾后的粮食储备更加充足,为防止浪费和饥荒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通过大禹的努力,中国的粮食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人民的生活逐渐改善,国家也得以繁荣发展。大禹治水的故事成为了中国古代节约粮食的典范,并且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为什么要提高单产?
中国古代关于在农业生产中开发和充分利用土地***的思想。尽地之力包括增加可耕地面积和提高土地单产两方面含义。
作到“地无遗利”,是中国古代在利用土地上的基本指导思想。战国时期随着“重本”论、“富国”论的提出,土地***的开发和利用,成为思想家、政治家极为关心的问题。早在战国初期,就有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随后秦国商鞅提倡“废井田、开阡陌”、“垦草”和“治莱”,其目的也在于“尽地力”。后世各代学者和农学家,莫不竭力倡导“尽地力”之说。
古时候卖米时用什么来衡量重量的?
古时衡量粮食重量器物分别为:合,升,斗,为常用量具,地方各异合,升,斗的重量也存在差距,在我们地方,四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一合的重量约一市斤左右,一升约四市斤,一斗约四十斤,古人嗟叹命运总是说:命中只有三合米,咋弄就是不满升就是这样来的。
古代粮食交易基本都是斗和升,一斗等于十升一升2.5斤,我收藏了一个南方的“斗”,因为南方的斗是梯形,北方的“斗”是倒梯形很好辨别,我年幼时家里还有升后都丢失了,斗和升一直到1950年前后还在使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粮食价格控制现状研究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粮食价格控制现状研究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