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抗战胜利后的粮食价格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抗战胜利后的粮食价格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粮食是从哪里来的?怎么养起庞大的军队的?
战争期间部队吃饭的事情可是关系到战争胜负的最关键性问题!“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是古代统帅们首先要想到和解决的问题!要不然传说:诸葛亮出岐山的时候制造了“木牛流马”呢?甚至《三国演义》当中多次出现了敌对双方截粮道和焚烧敌方野战粮库的场景…目的就是让对方没饭吃挨饿,最后只能投降战败,秦军坑杀赵军“60万”(《史记》有误,不可靠的数字)就是截断了赵军的后勤补给线…使赵军成了“饿兵”。
农业社会是冷兵器战争,士兵的体能很重要!吃不饱饭没体力怎么可能去肉搏?所以一般“兵勇”,那个时候的个人粮食消耗就多于常人,古代战争当中不乏十几万或者几十万人的战争场面……那这么多军队的口粮是怎么来的?既然要去征讨和灭其国,首先就要做战争准备工作,秦国统一华夏那个年代,秦国由于位置处在接近西北与楚国、赵国地理位置相比较属于较干旱地区,为了积攒统一华夏所需要的军粮,从秦惠文王(芈月她老公)、秦昭王(芈月儿子)开始,秦国相继改造了“八百里秦川”引渭河之水进行灌溉,除此之外还修建了“郑国渠”,派李冰父子入川修建“都江堰”,这样的大型水利工程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粮食产量低和耕地不足的状况!所以,大军的粮食问题是国策,要从战略高度去解决,仅靠在老百姓嘴里抠粮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至于往前线运粮食更是问题,当时交通不便,而且运输工具也差得很!为了防止粮食霉变都不进行脱壳处理,还需要大批的青壮劳力和牲畜去运输,遥远的路程加之运粮队自身的消耗,一石粮食运到前线仅剩下五分之一!所以,这就需要不断的运输!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征讨匈奴时就为了节省运粮时间,在从咸阳到塞北边关800里的路程上修建了“秦道”,也就是古代的高速公路!运粮时间也从一开始的月余缩短到十天左右。在野战粮库达到一定储备之后快速的解决战争速战速决!根本消耗不起!《孙子兵法》云:上兵伐谋……其下攻城,就是这个道理,攻城不但死人多而且时间也久!
而秦朝和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是因为军队太多(一个“兵勇”需要十个以上的青壮劳力供养),土地承载有限(宋朝每亩地才120斤)…正常年份军粮缴纳和自身口粮可以满足基本需求,但是一遇到灾荒年份…肯定要引起民变的!秦朝也是因为这个垮掉的!
进入到工业化时代的战争粮食消耗就更加巨大了!会战(战役)级别的战争双方参战兵力超过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由于工业的进步对于农业的促进极大,当时的参战工业化国家军队都没有出现根本性的粮食短缺问题,就连德日这样的国土面积狭小国家,国民虽然出现了食物短缺和配给制度,但是整体国民大面积挨饿甚至饿死的现象只是极个别现象,而德日军队虽然没有美军食物那样丰盛,在不被围困的情况下吃饱不是问题。这与农业社会战争中的粮食问题有本质上的区别。
所以,当战争进入到工业文明时代以后,也只有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才有资格发动战争!农业国家只有挨打的份!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欢迎关注。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一支军队要想打胜仗,后勤补给一定要跟上。粮食都是由农民种出来的,在古代,农民每年都要向国家缴纳一部分粮食,而国家也会修建大量粮仓,以备不时之需,但是在人荒马乱的年代,老百姓都流离失所,那么粮食从哪里来呢?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这些群雄为了养活军队难免强制征粮或是纵兵抢粮,如董卓权倾朝野之时,就派兵搜刮民财,劫掠财物。曹操为了赚钱养活军队居然去盗墓,为此还设立了一个摸金校尉的官职。不过光靠这些是难以长久维持军需,毕竟军队多吃一口饭,老百姓就得少吃一口饭,而战时军队的数量会越来越多,光靠从老百姓手中获取粮食是不够的,所以后来干脆将士兵拿去种地,即兵农合一,亦战亦耕。
民国乱世,老百姓过得也很惨,特别是抗战时期,国府为了解决粮食问题真是伤透了头脑,毕竟当时我国大部分肥沃的土地都已经被日寇侵占,所以国府在努力争取外援的情况下能省则省。而我军就不同了,除了老百姓提供粮食外,我军还自己种植,如开发南泥湾。
在苏联建立时,苏维埃***就***取“余粮收集制”,即农民除了保留自己的口粮和***外,其余余粮全部上缴,这样虽然损害的农民的利益,但是也使苏维埃***消灭了敌人,保卫了革命成果。所以说,在战乱年代,人民才是最痛苦的。
不管在什么情况下,粮食都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土地得依靠农民去种植。除此以外,还可以从外国进口。但进口得有钱。还可以接受支援。但外来的援助毕竟是有限的。
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人口流离失所,饿馁遍野的正常的人口会大幅度下降。历史上的每一场战争,损失最利害的就是人口。日本侵华战争,据说我国人口死亡达到三千多万。
战争,毕竟只是局部的战争,即使是发动全面战争,也有区分前方和后方。并不耽误农业生产,而且会加强粮食种植,实行增产节约,粮食配额制,价格暴涨是肯定的,而且会出现***交易。
在战争年代,不管是军队,市民、行政官员⋯⋯都得依靠农民养活。其实在和平年代也一样。农民就是生产维持生命食品的人。
不管社会怎么发展,汽车代替不了粮食,手机代替不了肉类,飞机代替不了蔬菜……高科技的产品只能促进社会进步,但当不了饭吃。大不了回到原始时代,人类依然能够生存。
农民是衣食父母,不管科技怎么进步,都是不可否定的。至少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是这样。
(原创答问)
和平年代也好,战乱年代也罢,无论何时,粮食都是从地里出来的。
土地是粮食的母亲。
关于战争,你应当看一看有关军事书籍。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军事常识。
未雨绸缪啊,人是要吃饭的。战争年代,兵马未动,大战之前,得提前一年筹备粮草后勤物资。
粮食那里来?
买。买来的。
粮食是地里出来的,粮食在种地的人手里。你需要粮食,你就去买粮食,公平交易,童叟无欺。
粮商买散户的粮食,集团买粮商的粮食。
国家储备粮草,早已是国家稳定的国策。历史书籍,多有记载。
于是就有了妇孺皆知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警句。
打仗,自古以来都是打后勤。诸葛亮与司马懿的上方谷战役,以粮食为中心开展战争。你去看看吧,会受益匪浅的。
国仓丰殷,储备充足,才是开战的先决条件。
没有准备的战争,败亡之象已显,仗没打,就输了。
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战则必胜。这是军人的信念。
养兵,乃国之重器。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有了军人的奉献,国家才会享受太平。
保家卫国是军人的天职,因此我们生活中,必须要敬重军人,尊重军人。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来护佑国民的安全。我们没有理由不爱护他们。
各行各业,都有军人优先的政策,你理解了吗?
兵荒马乱的年代,你指的可能是国内军阀战争时期。
那时候,诸候乱国,群雄逐鹿,民不聊生,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背乡离井,饥民遍野,十室九空…
土匪争掠,军阀抢夺,你争我抢,祸国殃民,烽火浪烟,尸横遍野。
比拳头的年代,史上多有记载。他们的后勤保障,稳定的时候,靠买卖积累,非常的时候,靠抢夺杀戮取得。
鱼米之乡,国富民强,霸权就有了根基,富裕是富国养兵的先决条件。
若穷兵赋武,不战而先亡征兆显现,败将不远矣。
你的问题涉及到军事常识,可翻阅军事、历史书籍或国策方面的书籍。
我是一个兵,我的回答是我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
战争年代,军队吃的粮食,马吃的草料,也都是种出来的!
大家看电视经常有大兵到各村催粮的场景,这就是军队直接向老百姓征集粮饷。也有军队要求商户出一笔钱,他们养兵用。《茶馆》里这个事陈宝国就遇到了,不敢不给啊!比较正规的是***征税,发给军队军饷,军队拿钱买粮。
军队大兵要多吃一口粮食,老百姓就得少吃一口,这个规律永远不变。因此,大兵拿着刀枪剑戟步***枪来催粮,老百姓想活命就必须交,否则小命立马玩完。
一些军队在战备时期也会自己开垦种植,更好解决粮饷问题,比如诸葛亮出祁山,之前就要开荒种粮。八路军时期的王震359旅,南泥湾开荒种粮,减轻边区群众负担,传为佳话。
红军时期,有打土豪筹款子的政策,并把它规定为红军的三大任务之一,在全军推广实行。对大土豪和地主的财产全部没收,对中等地主实行派款、罚款,对小地主和富农筹款、捐款,总之是区别对待。现在和平时期,军费来源稳定,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官兵们再也不用为吃粮食发愁了,自助餐随便吃,新兵家长请放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抗战胜利后的粮食价格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抗战胜利后的粮食价格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