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国历代粮食价格通考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中国历代粮食价格通考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近代粮食历史?
建国初期,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当时全年的粮食产量仅有1亿多吨,人均粮食仅有200千克出头。经济要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吃饭问题,于是粮食问题便成为当时全国发展的头号问题。在接下来的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中,着重于土地改革和粮食增产,经过几年的发展,粮食产量终于有所提高,但还远谈不上安全。
1953年,中国开启了中国第一个“五年***”,同时也开启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其中农村的组织从互助组到初级社,最后发展为高级社,为粮食的统购打下了基础。到1958年,五年***完成后,进入到了人民公社发展时期。
历史500担粮食是多少?
历史500担粮食是600斤。而古代是以十六进制,现在则是以十进制,按现在的算法,一担粮食,相当于100斤。1、一担为一百斤;今以百市斤为一市担;
2、dan,读音四声:担子,扁担,勇挑重担;中国重量单位、市制重量单位,1担等于50千克;量词,一担水、一担柴;
3、dan,读音一声:用肩膀挑,担水;承当,负责,担负。
500担粮食是50000斤
一百担粮食是10000斤。
1担=50千克
1千克=2斤
所以:1担=50x2=100斤
综上:100担=100x100=10000斤
一旦粮食有100-120斤。古代,“石”和“担”相通,一石粮食等于四钧,一钧等于三十斤,所以一担粮食,等于120斤。而古代是以十六进制,现在则是以十进制,按现在的算法,一担粮食,相当于100斤。
初二历史答题:晚清北京粮食的来源和供应方式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晚清北京粮食消费结构,以大米为主,小麦、杂粮为辅。据《钦定户部漕运全书》记载,“八旗甲米,每季三色,按十成计算,粳米五成,稄米三成五分,粟米一成五分”。也就是说,如果甲米(朝臣及八旗的官粮)按十成算,粳米和稄米(大米)占百分之八十五,杂粮小米(粟米)仅占百分之十五。北京城的粮食供应,“五城之内”由于主要依靠京通二仓(明清为了存储巨额的漕粮,京城和通州陆续建了很多粮仓,统称为京通二仓)的仓米流通,自然大米也占相当比例。不过,清代北京外城因为汇聚了全国各地的人,北京城对小麦的需求也不少,据《清高宗实录》载,乾隆年间“京师百万户,食麦者多。即市肆日售饼饵,亦取资麦面,自应多运多粜,以平市价
中国古代各朝代的粮食产量如何?
謝邀回答 我国古代各个朝代都有不同的规模,但由于农耕机械的落后和原始以及水利灌溉的限制,粮食产量都不高。从有记载的史料看,战国时期约232斤/亩,汉朝264斤/亩,唐朝334斤,宋朝381斤/亩。扣除本身消费,每个粮农应向社会提供;明万历年约458斤/亩,康乾441斤/亩,乾嘉121斤/亩,晚清仅为50斤/亩。
古代的不清楚,解放前我家租地每亩应交4斗,自己另多交1斗(能连年租),共150斤小麦,无剩粮,种点秋粮渡日。一九六六年初中毕业参加生产队工作,测得夏季小麦亩产250斤左右,秋玉米約300斤,春玉米500斤。70年前后亩产提高,逐渐一季上纲(400斤),七十年代末夏秋两季亩产各在700斤左右。
粮食的产量直接关系人口数量,受生产方式,水利工程,社会稳定程度的影响,自秦至汉,文景之治时期 ,社会清明,对人民休养生息,府库钱粮丰腴,人口也有了较***展,为汉武帝的开疆拓土奠定了基础,汉后社会动荡,尤其三国两晋社会极度动荡,人口骤然减少,粮食产量也很低,到隋文帝时期,政治改革百姓富足,营建洛阳粮仓,至隋末唐出,粮食都没有吃完,可见隋文帝时期及之前一定时间内粮食产量稳定,应该达到了历史最高点,只是杨广急功近利,内部未稳而急于拓疆,发动几次大规模战争又失败,导致人心离散,否则隋可能比唐更强大的王朝,唐后直到宋,社会宠文抑武,社会稳定下来,科技文化有长足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增加,贸易水平也更高,尤其中国南方及沿海地区发展迅速,又成为一个粮食人口大繁荣时期。
六七十年代生产队时,我国玉米亩产一般能到达多少?
六七十年代掀起农业学大寨***,提出粮食亩产上纲要,跨黄河,达长江,争取亩产千斤粮!纲要四百斤,黄河六百斤,长江八百斤,争取亩产超千斤!
到了七十年代,亩产七,八百斤的生产队己经很多了,有的生产队超了千斤。我们那时候的粮食产量基本保持稳定。
六七十年代,我们国家玉米种植面积很少。
六七十年代,我们国家主要农作物(粮食)是,水稻,小麦,高粱,小米。
由于当时农业生产技术落后,没有良种(所有的***都是各自从收获的粮食中,选择好的留下来的),没有化肥(耕地以动物粪便为最好最优质的肥料,普通的肥料就是农家肥,农家肥是植物秸秆和家里产生的垃圾混合体,由于肥料比较短缺,不够耕地使用,有些耕地干脆就成了卫生田,就是什么肥料也不上),没有各种能够生长激素,粮食产量普遍比较低。
以小麦为例,当时的计量单位是:合,升,斗,石。
合:一合相当于一个人的双手合十所装的数量。
升:十合为一升。
斗:十升为一斗。
石:十斗为一石。
小升约合一市斤(十六两)。
大升约合一市斤八两。
这样算下来,一石如果是大斗只有一百伍拾斤。小斗只有一百斤左右。
一般风调雨顺年谨,一亩小麦只能生产两石粮食。
由于玉米是引进品种,又没有杂交品系,再加上种植技术没有完全掌握。在整个玉米生长期管理不到位。亩产量最高也就是两石左右,折合现在也就是三百多斤。
现在我们国家的玉米产量已经相当高,这主要依赖于良种(单,双倍体杂交),化肥(耕地的地力)和各种农药激素类。很多春播玉米,产量已经达到了一吨以上。
我们家乡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由于没有优良***,也没有使用化肥,我们生产队种植的普通的白玉米,亩产只有200多斤,有的年份甚至不足200斤。单位面积产量低的原因是:
每年秋收时,就从自产的玉米中挑选穗头较大的辫到一起晒干,第二年就成了***。
没有化肥和农药及地膜,只是春种时和***一起往垄沟撒一些农家肥(主要是牛羊粪),也没有化肥再往青苗的根部上追。
最重要的是等到秋天玉米穗成熟的时候,夜间偷着掰玉米穗的人防不胜防。因为每年到了秋天,新粮食还没有下来,陈粮食已经吃完了,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很多人家几乎是没有隔夜之粮,断顿现象时有发生。生产队也曾派人夜间看护,可以说看不过来。也曾到公社报案,那时候全公社就一个公安特派员(也叫公安助理员),挨家去找玉米棒,据说是偷吃玉米的人,把剩下的玉米棒都烧火了,谁也没有查到,只能不了了之。等到白露过后,生产队收割时,发现较大的玉米穗都没有了,这才是玉米减产的最大原因。
后来到七十年代初,我们生产队就不种玉米了。据我了解,现在的玉米亩产量一般都在1500斤左右,再也没有偷玉米的人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历代粮食价格通考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历代粮食价格通考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